我和东华材料的故事

  • 22
    2024-09
    深切怀念原机械系材料工程专业的奠基人顾克铮教授1994年12月,机械系材料工程专业划归学校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0年岁月的洗礼,材料学院发展壮大,并在学科发展,科研成果,人材培养等诸多方面结出硕果,令人庆贺。喜庆之时,我们怀念起顾克铮教授,他是机械系材料工程专业的奠基人,也是一位认真做学问的人。顾克铮教授自四十年代从美国留学归来就立志报效祖国,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原在交大纺织系任教,1951年院系调整时从交大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机械系金工教研室副主任,是三级教授,机械系首批研究生导师(见2021年出版的《东华大学志》第398页)。顾克铮教授还是全国和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的理事,协助工厂解决了材料热处理的渗碳等问题,在热处理行业得到同行们的尊重和赞扬。图为网上查到的50年代华东纺织工学院三级以上教授名单在80年代初期,顾克铮教授从美国及加拿大探亲回国后,认为21世纪是材料的世纪,建议学校成立材料专业。学校曾经成立过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那时学苏联专业划分比较狭窄,都按行业为基础划分的,如化纤专业,玻璃钢专业。这种窄专业已不能适应材料学科的发展。我们增设的材料专业培养的学生知
  • 22
    2024-09
    我出生于1950年3月,1963年小学毕业时受当时报纸上对机床工人创新宣传的影响,瞒着父母和学校老师,报考了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业中学,开始了三天上班三天读书的半工半读。196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第一合成纤维厂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不解之缘,转眼已整整58年,特别有幸参与了国家化纤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从满师第二年的1970年初,20岁的我作为“专家”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岳阳筹建的2348尼龙6纤维生产线的调试开车,1972年作为工人学员就读上海纺织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就读华东纺织工学院工人研究生,师从李繁亭和吴宗铨教授,1988年师从钱宝钧、吴宗铨教授并于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还遇到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如陈稀、关桂荷、张安秋老师等等,他们都给了我化纤人生最好的启蒙和指导。 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2003-2015年受学校推荐任国务院学位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学校材料和环境学科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做了努力。2008-2012年在学校首创“博导班主任计划”,成效显著,获上海市优秀党员称号。在1992年越级破格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当年,放弃了杜邦公司高薪聘请
  • 22
    2024-09
    我196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4月~1983年4月在美国麻省理工作访问学者,1983年任化纤工厂主任,1987—1993年任校长助理兼化纤系主任,1993年3月~10月在美国克莱姆逊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晋升教授,任博士生导师,1994—2001年任材料学院院长,1996—2004年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期间曾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合成纤维国家工程中心技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议专家、《合成纤维》杂志编委。(在材料学院办公室办公)作为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我长期从事化纤成形理论、纤维材料改性和高聚物新材料开发等研究,对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特种功能材料及其成纤技术(生物医用纤维、相变材料)等前沿方向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注重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承担完成及参与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委和中石化等国家、部市级、国际国内合作项目等三十余项。参与国家“六五”攻关项目“涤纶高速纺工艺及设备”,任中试工艺负责人和现场总指挥,项目产业
  • 22
    2024-09
    时光飞逝,从我17岁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算起,在东华大学这个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已经渡过了65个春秋。最初的五年,是依靠国家的人民助学金才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幸运的是1964年毕业恰逢学校第一个专职研究机构—纤维科学研究室成立,我留校成了一名以研究工作为主的教师,开始了我为之奋斗一生的化学纤维研究生涯。六十年的时光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二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我不断学习取得进步的时期,首先是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老一辈一流的化纤专家钱宝钧教授、孙桐教授、吴宗铨教授、李繁亭教授、张安秋教授等的言传身教,他们大致采用三种途径来帮助我成长。第一种途径是带领我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刚毕业就参与了粘胶强力帘子线及永久卷曲粘胶短纤维的工艺研究,我在科研工作中任劳任怨,积极肯干,我心中牢记我是国家人民助学金资助才能大学毕业,所以那时的我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早上6点前进实验室到天黑才离开,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此处有一小插曲:去年到医院看望95岁高龄的孙桐教授,虽然我戴着口罩,但我一踏进病房,孙老师就认出了我,还说:“当年钱先生的粘胶帘子线项目,你每天六点不到就到实验室,你功不可没”,我听后十分感动,近六十年过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