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民:鞠躬尽瘁,为祖国的化纤和教育事业

发布时间:2024-09-22浏览次数:13文章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庆网



      我出生于19503月,1963年小学毕业时受当时报纸上对机床工人创新宣传的影响,瞒着父母和学校老师,报考了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业中学,开始了三天上班三天读书的半工半读。196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第一合成纤维厂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不解之缘,转眼已整整58年,特别有幸参与了国家化纤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从满师第二年的1970年初,20岁的我作为“专家”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岳阳筹建的2348尼龙6纤维生产线的调试开车,1972年作为工人学员就读上海纺织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就读华东纺织工学院工人研究生,师从李繁亭和吴宗铨教授,1988年师从钱宝钧、吴宗铨教授并于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还遇到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如陈稀、关桂荷、张安秋老师等等,他们都给了我化纤人生最好的启蒙和指导。

  

      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2003-2015年受学校推荐任国务院学位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学校材料和环境学科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做了努力。2008-2012年在学校首创“博导班主任计划”,成效显著,获上海市优秀党员称号。在1992年越级破格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当年,放弃了杜邦公司高薪聘请,坚持留在学校继续自己心爱的教学和科研。

      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1995年春,在碳纤维研制项目危急关头,我听命邵校长和张书记的委派,放下自己手头所有的项目,和退休召回的沈焕明校长及赵炯心等老师一起进入碳纤维课题组,感动于在沈校长的身体力行和课题组一起全力攻关,我们在规定的时限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时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记得1985年公派美国回国后,参与接手的是吴宗铨和张安秋老师开创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发项目,1997年课题组最早在浙江大成签约工业化试产,1999年完成验收,继而在国内得到推广,尤其是2005年和江苏神鹤合作开创出国际领先的耐热抗蠕变聚乙烯纤维,2017年通过鉴定。1994年德国回来后,在国内最早开展的纤维增强混凝土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教委资助,在国内数百个工程中包括国家大剧院、宁波白溪水库、济南泉城广场及军用设施等工程上得到应用。1996年在国外高价七孔纤维染指国内床品市场时,课题组当年完成九孔纤维的研发和推广,至今仍占据很大的市场。我退休前和课题组一起开展的高性能聚芳酯纤维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也获批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设,有望大批量产业化生产,将为我国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海洋工程做出贡献⋯⋯这些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大部分已实现产业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或授权专利百余件,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十余项。

      参与国际交流方面。1983年受学校公派到美国TENNESSEEAKRON大学学习,钱先生让我跟国际著名高分子加工专家J.L.White教授,19913月听从蒋永椿校长的建议,毅然放弃受邀赴美攻博的机会。

      回忆这些过往,仅为了难以忘却的回忆和伏枥老骥的暮年之心,参与的多项产业用和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国防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感谢曾经和至今甚至几十年仍在合作的众多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工厂企业,感谢课题组一起共事的老师们和百余名课题组学生们,尤其是一起共事39年的倪建华老师、何勇教授和曾经是学生现在也是教师的王燕萍、夏于旻教授和黄烁涵老师。

      尤其怀念我的导师钱宝钧和李繁亭教授,他们的为人、为师、创新、敬业,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