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华材料的故事

  • 22
    2024-09
    我是1995年到东华念书,那时候叫中国纺织大学。到来东华,是件很有缘分的事情。父亲工作单位属于纺织系统,因此高考时父辈们商量就填报了中国纺织大学。当时招生老师建议说,高分子材料专业很好,培养高材生的。我们对专业本身不了解,但是听起来很有前途,就报考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很怀念在东华念书的日子。中学时喜欢化学,说不出什么具体原因,就是有感觉,高中时积极参加化学奥赛培训班,提前把大学化学内容学了,因此到东华开始上《无机化学》,授课老师发现这个情况后就跟我说,课还是要来上,但是可以看其他书。我从小喜欢看书,以前老家只能收集到零零散散的杂书。现在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各种经典名著,上课时沉迷其中,颇为欢喜。后来发现,上海图书馆离学校很近,那里是书的海洋。于是暑假里,每天吃完早饭带上水和面包作为中饭,沿着新华路骑车去上海图书馆看书,常常到闭馆时才回学校。我阅读了很多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也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那时读书真是如饥似渴。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但是对我后来从事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多年后我做教师,研读科学史资料,发现很多科学家,非常重视人文修养,有利于培养科学直觉。在东华养成了热爱读书
  • 22
    2024-09
    从东华大学迈入世界著名大学在我博士毕业36年之际,我仍然铭记着那个孕育我梦想的神圣殿堂——东华大学:这所位于中国上海、享有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殊荣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每当我以访问教授或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迈入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牛津大学化学系、剑桥大学材料科学系及Cavendish实验室等世界顶尖学府,总有人好奇地询问我的教育背景。而我的回答总是充满自豪:“我的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都是在东华大学获得的。” 这份自豪,源自于东华大学的深厚学术底蕴和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1978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上海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成为化学纤维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当时还是少年的我,却已怀揣着对化学纤维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期待这个专业能满足自己从小就展现出的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在延安西路优美校园里,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近十年的美好求学时光让我深深感受到化学纤维材料的魅力与挑战。我的学术之旅始于东华大学,那里不仅是我化学纤维专业知识的摇篮,更是我学术研究梦想的起点。东华大学为我日后的学术攀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成就了我迈步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世界大学之巅的学术研究之旅
  • 22
    2024-09
    回忆东华化纤专业学习与工作的历程今年是东华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科成立70周年,也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30周年,都是极其重要的里程碑纪念日。从个人角度来看,今年是我加入东华大学大家庭的第46周年,也是我化纤专业(材料与科学工程学科前身)本科毕业(化纤77级)42周年及硕士毕业(化纤硕士81级)40周年,40多年过去了但很多往事历历在目。我首先感恩遇到了好时代,感恩东华大学接受了我,感恩与所有同学的相遇与相知,感恩东华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科对我的培养,感恩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与我所有导师(BS/MS/PhD/Postdoc)的精心指导,也感恩我的家人,以及所有同事和学生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使我成为一名纺织材料的耕耘者也是东华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科成长的见证人。1978年2月我与很多同学一起走进了上海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的大门,成为化纤专业77级的一员,这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届本科生,是我一生跨入化纤与纺织领域值得铭记的时刻。半年以后,78级的同学也入学了,是难得的也是唯一的两届大学生一年内同堂上课的现象,随后的研究生入学也是有同样的时间差,让我有机会认识了78级的
  • 12
    2024-10
    自从1954年钱宝钧教授和方柏容教授等在当时的华纺创建化学纤维专业以来,已有近70年的兼有艰辛创业又有辉煌业绩的历程,很值得每个经历过的人回忆与思考,仅以此文与大家分享。亦是机缘,1980年我在北京遇到了正在参加中美高分子学术会议的钱宝钧教授,当时我作为一名研究生还在北大攻读数学物理方法,钱老就给我介绍了Nobel 化学奖获得者P.L. Flory 的一些工作,并且把多篇关于大分子构象的原文论文的预印本给我,鼓励我从事化学纤维及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工作,并且还安排了我与他的研究生程正迪 举行讨论班活动,此后我们也曾在中国科学等期刋以及如长春全国高分子物理研讨会上发表过我们的一些成果。钱老十分重视基础性的研究,他当时就提倡华纺以工科基础为主但亦要发展理学,科研和教学缺一不可都要发展,而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化学纤维专业的重要基础,邀请我参加到华纺的教学和科研的集体中来。钱老等又在1978 年左右就向纺织工业部申请要在华纺成立化学纤维研究所,很快得到了部委的认可和批准(参见批文),刚成立时,钱老亲自领导化纤所的科研工作,常务工作由李繁亭教授等主持并负责,我正是在1980年底正式成为化纤所的研究人
  • 11
    2024-10
    今天上午与李灵炘老师通了电话,得知今年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成立三十周年。材料学院的成立是由化纤系为主,同时合并了机械系的工程材料专业及纺织系的相关专业而组建。机械系的工程材料专业成立于1986年,材料学院成立于1994年。由于老教授们年事已高,化纤系老师当初没有参与86年工程材料专业的建立,对那段历史不够清晰。希望我将当年经历的一些事情做一些陈述。我于1985年参加高考,被东华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录取,进校不久,华东纺织工学院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当时机械系共有三个专业:纺织机械(简称纺机班)共3个班,机械制造(简称机制班)共2个班,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简称暖通班)1个班。当时我在机制1班。86年6月底机械系发了个通知要成立工程材料专业。希望纺机班及机制班有意愿的同学报名。7月初,我就报名希望到新的专业学习。暑假过后,纺机班8名同学及机制班包括我在内的7名同学接到通知到工程材料专业报到。当时找我谈话的是顾克铮及李灵炘两位教授,我也是材料班的第一任班长。我印象中,材料专业建立初期共有4名专职或兼职的专业老师,顾克铮教授、王宠武教授、李灵炘教授、董汉山讲师。董汉山老师当时也是我们的指导员。在后
  • 22
    2024-09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知不觉地我已进入古稀之年。平时闲来无事,总爱想起大学里那些点点滴滴的事,尤其想起当年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那一幕幕情景总是让我难以忘怀,至今仍感慨万千。1972年4月我离开学习和工作八年多的上海国棉二厂,来到我国纺织界的最高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现改名为东华大学)纺化系化纤专业学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厂里当不脱产的工人记者,报道车间里的好人好事、学习“毛选”心得体会、组织车间班组政治学习会,写些短小文章和出黑板报。工作之余也喜欢到厂里图书馆看些书和报纸。平时,由于能按时按量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每天保养六台加捻机)又能很好地做好文字报道和黑板报出版工作,因此获得工人师傅和领导的好评,这可能是厂里推荐我上大学的原因吧。记得刚进校不久,我班有一女同学是团支部宣传委员,她学习好,负责班级黑板报,约稿组稿,利用时间,一个人出黑板报,写粉笔字、画画。其实,出黑板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累又费时间。因为,我在厂里当工人记者时出过黑板报,看她这么累,所以,就和她一起出黑板报。我们班黑板报每三周左右更新一次,由于报道都是同学之间的事和节日专栏等内容,例如:五一劳动节专栏、七一
  • 22
    2024-09
    我于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化纤专业,在医卫材料这片广阔的领域中,我只是众多在拼搏进取的女性创业者中的一员。我怀揣着一份执着、带着些许创新的思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1994 年,我毅然创立了倍舒特企业,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旅程。如今,我担任北京倍舒特妇幼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一路走来,我很幸运地获得了一些荣誉。2007 年,我被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发改委、人事局、工商局、工商联联合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8 年入选中国知识产权报“寻找创新的她”前20 名;2021 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还荣幸地受邀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我由衷地感恩中国纺织大学对我的悉心栽培与关爱。回忆起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那份温馨与感动始终萦绕心间,难以忘怀。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纺织大学的培养,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一直铭记在我心中。我始终注重实践、大胆创新、勇毅担当,这些都是中国纺织大学赋予我